体制机制创新变革铸就外贸大发展
作者:发布时间:2018-12-19 16:33:43来源:浏览次数:2339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国家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40年来的外贸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外贸放开搞活阶段;深化外贸体制机制改革阶段;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阶段;外贸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阶段。贯穿这四个阶段的主线则是外贸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放开搞活打破外贸国家垄断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外贸改革的探索期,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放开搞活,突破外贸垄断论,逐步引入市场竞争的理论。新中国诞生后,根据苏联的经验,我国实行的是“统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和做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首先在经济特区建设方面突破了引进外资的限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三来一补业务得以快速发展,突破了国家垄断外贸的做法。1986年外贸体制的首次改革首先实行的是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及中国轻工和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率先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随后又实行了省市进出口分公司同中央进出口总公司脱钩的政策,90%的省市公司实行了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改革激发了外贸发展活力,到199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了2000亿美元。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主要工业部门陆续成立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进出口公司,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被彻底冲破。
深化体制改革培育更多外贸经营主体
上世纪90年代初,国有重点生产企业、大型流通企业、科研单位以及乡镇企业又被允许经营外贸。随着开放地区的扩大,全国主要地区均允许开办中外合资的外资生产企业,并允许外资企业的自产产品进行进出口贸易。1992年以后,开始授予少量的私营企业外贸经营权。至此,外贸领域出现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众多经营主体的竞争态势,促进了外贸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与此同时,外贸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993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突破阶段,进行了外贸外汇、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三大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实行了政企分离的做法,即各进出口总公司一律同政府部门脱钩实行独立自主经营;在外汇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外汇并轨的做法,取消了外贸企业的独立外汇账户;在财税改革方面主要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安排并建立了新的出口退税机制;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厘清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自职能,突出了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调控职能。上诉三大改革,不仅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调动了外贸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为后来成功解决中国入世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贸后期的高增长和大发展同这三大改革是紧密相关的。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开始由简单的扩大对外开放过度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入世当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为5100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亿美元,进口2436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4.4%,是世界第六大出口国。到了201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达4.1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2万亿美元,进口1.9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份额的14.3%,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这一巨变主要得益于进出口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进出口配额的取消和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此外,公开透明的管理规则、良好的投资环境也为外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结果是形成了国企、民营、外资三股势力迅猛发展的局面,支撑了中国外贸的高增长。中国还进一步简化了进口管理,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
其次,中国由引进外资发展为海外投资大国。入世之初,中国利用外资出现了大规模增长。合资企业的建立和运营不仅带动了中国的出口,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助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海外投资也进入到了迅猛增长的阶段。
再次,中国坚定地履行入世承诺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入WTO后,中国遵照入世承诺和WTO的要求,集中对2300多部国家级法律法规以及6000多项政府相关文件进行了修改完善,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涉外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标志着中国经济已从对外开放进入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更高一级的发展阶段。
贸易强国建设提速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任务和要求中,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外部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解决外贸发展问题的路径应集中在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如何减轻企业发展困难方面。
第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外贸的竞争力是制造业内在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要切实解决好实体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应从设备更新、投资、银行信贷以及对制造业技术工人的培训和配套的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创造一个有利于制造业宽松发展的环境,保证制造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形成开放促改革的新局面。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之一。无论是以周边为主的自贸区战略,还是国内推动的自贸试验区工作,都将对扩大开放和引进外资发挥积极的作用。上海及其他12个自贸试验区的加快发展以及新推出的积极探索自贸港战略都将进一步形成新的开放吸引力,从而有利于扩大吸引外资,形成外贸出口的一个新增长点。
第三,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外贸本身的发展看,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企业外贸竞争新优势。外贸企业应集中精力在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服务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掌握新的竞争手段和商业模式,努力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真正形成外贸企业竞争的新优势。
第四,努力适应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巩固跨境电商的发展成果。外贸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应高度关注全球价值链发展变化趋势,跟踪研究并争取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合作中去,不断地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培育并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以此来支撑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