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河北省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平台!
高级搜索
选择分类:
关 键 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话题

2022:中国经济怎么“稳”

作者:发布时间:2021-12-30 10:16:13来源:国际商报浏览次数:509

 近期,多国央行先后作出其2021年最后一次货币政策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对待通胀的态度出现分化:一些央行开始转向应对不断飙升的通货膨胀,一些央行则选择继续刺激需求、着力复苏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9%。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的GDP到2024年可能依然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5.5%左右。

2022年全球经济将何去何从?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应如何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就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专家:

霍建国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倪月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赵蓓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排名不分先后)

1.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走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看待目前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的现象?

霍建国:2021年全球经济起伏跌宕,临近年底,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且出现分化特征,宏观调控政策紊乱,有的加息,有的准备降息,货币政策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从目前情况分析,影响全球经济稳定复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疫情的演变和造成的影响仍是主导全球经济走向的主要因素,防疫效果较好的国家将率先走向健康增长。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破坏性进一步凸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固然受疫情影响,但贸易保护主义也难辞其咎,即使明年疫情有所好转,如果贸易保护主义得不到有效抑制,全球经济也难以真正走上繁荣发展的轨道。三是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性也是保证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主要经济体遇到严重的政府债务问题,长期的宽松政策留下巨大隐患,各国应在宏观政策的选择方面相互兼顾,不可采取以邻为壑的做法。建议进一步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协调作用,共同解决经济增长的矛盾,以实现全球经济协调发展。

倪月菊: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来自政治、经济、安全等方方面面。总体看,随着各国抗击疫情经验的积累,供给侧和需求侧将逐步走上正轨,全球经济将进入“后疫情时代”稳定复苏增长阶段。具体看,因疫情加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助力全球经济复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协定将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助力各国走出疫情阴霾;另外,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也将助力经济增长。

当然,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少。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奥米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持续扩散,未来是否变异仍未可知。二是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增大,如果各国的应对政策不能很快奏效,全球经济出现滞涨的风险将加大。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旦实施紧缩政策开始加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风险将加大,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将加剧。四是全球价值链加速向区域化和本土化方向发展,供应链断裂风险尤存。五是大国博弈加剧,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共振,地缘政治风险加大。

赵蓓文:一是目前各国抗疫出现双轨制现象,即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不等,以及各国接种疫苗针剂不一致、效果不一致,导致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之间出现了分化,使得人员流通受阻,并给全球经济活动带来较大影响,使全球经济增速下调。二是全球通胀水平走高,特别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引发高通胀,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来看,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较大,这意味着高通胀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三是能源危机。欧洲电价大幅上涨引发全球性能源危机。电价上涨不仅导致企业生产能力受到限制,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这一部分成本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会对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反映到国民经济增长上,影响全球经济增速。

2.中国是否有加息的必要?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霍建国:中国经济自疫情发生以来基本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这不仅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也得益于中国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坚持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活力。

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突出贡献。尽管中国仍面临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扰动,但经济稳定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变,经济潜在的增长率及活力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宏观政策面临调整之际,中国应保持政策定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应根据国情采取必要的跨周期宏观调控手段,以“六保”“六稳”为主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增长,以经济的稳定增长逐步缓解发展中的矛盾,以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对冲可能遇到的挑战。

中国目前要考虑的不是加息的问题,而是如何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外部市场,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活力赢得发展的主动。由此可见,稳外贸稳外资已成为当前稳增长的关键之举。

相信明年中国外贸定能克服种种困难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只要外贸出口能保持增长,随着疫情的缓解,中国的消费必将迸发新的活力。目前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以形成“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如此,经济增长才无后顾之忧。

倪月菊:2022年中国经济既面临通胀输入的压力,也面临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从抑制通胀的角度看,通过加息或降准的方法适度控制流动性是必要的。但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加息或者降准都不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可能对就业产生冲击,进而使跨周期政策无法实现“软着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从货币政策看,也要稳中求进,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和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基本原则是既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又要保持货币供给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是决定货币政策宽或松的重要依据。预计2022年中国货币政策将在稳健基调下偏松调节。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21年的8%回落至5.6%,即由恢复性增长回归长期增长中枢。从全球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速仍位居前列,仍将在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赵蓓文:中国暂时没有加息的必要。今年以来,首先是欧洲的电价大幅上涨创下纪录,现在中国和巴西也面临能源短缺,全球用于生产能源的大部分原材料价格均持续上涨。能源危机对中国生产制造所造成的影响是多重的:一是即使手握大量订单,但生产盈利能力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能源危机影响,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压力依然巨大;二是能源危机对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也会产生影响,外贸外资发展将承受较大压力。虽然加息可以缓解通胀压力,但维持较低的利率可以更好缓解疫情对生产、销售以及外资外贸所造成的压力和影响,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无论从历史数据还是未来趋势来看,中国在本轮疫情中的经济增长的表现都非常亮眼,将持续在稳定全球经济、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3.面对新挑战、新趋势,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霍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用七大政策勾勒了明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句句高瞻远瞩。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好这些原则要求,特别是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要精准把握这些政策,并落实到相关工作部署中,坚决同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有力保障;其次,各部门在兼顾整体要求的同时要集中精力部署具体分管的事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商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除了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外,还要努力推动中国高水平开放进程,准确抓住有利于激活发展活力的开放政策,如加快为外贸企业减负,进一步推动构建公平法治的营商环境等;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明年RCEP生效的机遇,以及积极拓展协定成员国的贸易与投资;另外,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也至关重要。

总之,明年的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优先做好同稳增长和激活国内发展活力相关的工作,并将其列为重点突破的工作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赵蓓文:首先,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坚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应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疫情变化的立足点。

其次,进一步完善国内供应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很难在全球经济下滑背景下独善其身,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波及。因此,打造完整的供应链,并且延长供应链在国内的部分,不失为在目前全球经济情况下规避风险的一个办法。

再次,坚持制度型开放。一是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二是进一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进一步完善国内国际双循环;三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四是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内外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中的作用。

倪月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宏观到微观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并加速国内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全面发力,将对稳定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各项政策中,最为突出的是科技政策,其对如何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如何组织科研创新,以及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具体改革问题都作出了部署,表明科技创新在当下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推动力。在当今国际形势阴晴不定、全球化遭遇逆风、美国在高技术产业中排除中国产业链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是稳定经济发展、稳定产业链与供应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才能保证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增长,才能统筹发展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