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配
作者:发布时间:2019-05-28 09:08:03来源:国际商报浏览次数:810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配。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制造业加快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要完善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上述目标如何实现?本报记者特邀业内专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专家圆桌
刘向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王亚星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晓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邹蕴涵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Q1
现阶段该如何进一步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
刘向东:目前,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关键是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建立公平透明的竞争淘汰机制,让优秀企业脱颖而出,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而要构建良好的淘汰机制,则需要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的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使更多企业专注于提升创新能力,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提升竞争能力,进而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邹蕴涵:要激发企业市场活力,首先应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要区分出哪些领域是市场经济运行本身可以自主自发主导的,哪些领域是政府应予以补充关注甚至矫正的,哪些领域是应该在目前简政放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的。其次,要稳步有序推进金融相关制度改革,为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撑。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内在的资源配置作用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当前,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甚至越权失位现象。越是在外部压力大、经济转型遇到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充分相信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政府应做好服务工作,加强与一线企业的沟通交流,更精准地掌握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因地制宜的服务创新,为当地企业打造信得过的“发展后院”。
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而言,如何在研发初期、尚未实现实际经济效益时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金融制度仍然以商业银行为主,在承担研发风险、对创新企业进行资金倾斜方面具有银行本身的内在风险规避要求,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创新发展要求。这本身不是商业银行的问题,而是其他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充分的表现。近几年来,企业不仅在创新时面临资金掣肘,一般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因此,应大力发展股票、天使投资等金融市场,为企业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弹药”。
王亚星:与国有企业相比,广大中小民企无论是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还是在技术创新人员引进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一方面与部分民营企业重效益轻研发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实力相对薄弱以及融资困难所致。特别是在当前货币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有鉴于此,未来应做好相关工作,支持企业在研发领域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企业创新体系进而激发其创新活力。
Q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近一年多来,制造业领域的创新问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从国家层面以及企业自身来看,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刘向东: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部分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其中有来自外部挑战的影响,但更多还是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所致。对此,国家层面应出台应对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打造优质的投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基础制度,切实破除垄断,打击不公平竞争行为;企业应做好创新工作,练好内功,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人力资本开发,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增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邹蕴涵:首先,应明确一个认识,不是所有的传统行业都是落后行业,都必须被推倒重建。当前及过去一段时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学论断在部分地区形成了一定错误认识,即认为传统行业就是落后产业,必须淘汰,忽略了当地资源禀赋优势而随意上马所谓的新产业,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市场经济中,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即便是所谓的夕阳产业,只要增强产品的独创性和附加值,也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应有的地位。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具体的企业,首先都要看清楚自身发展具有的禀赋优势,认清自己适合什么,而不是跟风上马新项目。
其次,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激发先进制造业发展活力,形成市场化要素倒逼机制,促使企业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资源调动能力,组织顶级科研院所对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集中攻关,在攻关过程中,加深企业的参与度,并将成果共享给相关企业,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王亚星:从国家层面来看,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首先应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环境,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其次,对于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其与金融机构对接,解决民企与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针对民营企业,需要给予一定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并拓宽企业融资的正规金融渠道。最后,要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企业信誉体系。
从企业层面来看,要转变经营观念,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民营企业要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全面提升企业信誉水平;注重对创新、高素质人才团队的引进,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全面应用当代信息技术。
Q3
政府及企业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向东: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情况,特别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还比较差。国家应提供更多孵化器,引导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要积极吸收现有的成果,面向消费升级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此外,要畅通产学研用的循环,注意解决各环节的“两张皮”问题以及创新成果的产权明晰问题。
邹蕴涵:首先,要注意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库存”大但难以有效对接市场的问题。我国顶级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很多科研成果,有些甚至是世界领先的成果,但是成果本身与市场对接不足,很多成果都被冰封库存起来,不能有效发挥市场价值。面对这种情况,应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国家高精尖产业研究平台,面向科研院所科技项目,提供物理空间、专业技术服务、市场需求对接资源服务、转化基金扶持等,帮助科学家从技术完成向成功应用转型。
其次,减少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必要环节的制约。目前,部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团体为事业单位性质,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时必须经过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确认拟转化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价格。这种评估本身就存在问题,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往往缺乏可供参考的定价标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更无法用已有的商品定价模式为其估价,因此这种评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转化成果动力。
李晓华:当前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快速增长既反映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熟和商业化的推动力,也反映出我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对高科技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的增长。不过,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领域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它使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张以及成果转化都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