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河北省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平台!
高级搜索
选择分类:
关 键 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速递 > 技术性贸易措施专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发布时间:2019-12-05 11:22:01来源:中国质量报浏览次数:903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制造业一直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过去40多年我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26万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3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应该说“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好不好”的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质量效益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贯穿于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是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创造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举措。从全球范围看,各发达国家纷纷把智能制造作为巩固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选择,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日本发布新机器人战略,意图继续掌握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从我国实际看,智能制造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机遇,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无论从国际大势看,还是从国内大局看,我国的制造业都到了发展智能制造的关键阶段,必须积极谋划、加快推进。

一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领了世界各国制造业体系的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运营模式,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推动制造业发生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和韩国抓住了信息化的机遇,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制造业的跨越发展;美国也是借助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抓住新一轮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不仅可以使我国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更加智能,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培育规模庞大、生机无限的新产业集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引领智能制造发展,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要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广泛利用新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积极促进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老树发新芽”,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高端、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同时,要聚焦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持续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积极拓展“智能+制造”的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量子科技、5G商用、生物和海洋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我国产业体系新支柱,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是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其中,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没有精准计量就没有现代制造业;标准是企业设计和生产的根本遵循,决定着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高质量必须高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可统称谓合格评定,是产品能否投放市场的必经程序,控制质量并传递信任。质量基础设施各个要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既是提升产业能力的“催化剂”,又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硬约束”。例如,浙江通过“品字标”认证,推动温州皮鞋、台州泵阀、湖州木地板等产业提升质量效益水平;河北通过制定钢铁有关标准,预计2016-2020年将倒逼2700多万吨产能退出市场;中国计量院为燕京啤酒集团开发的能源计量与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支撑,整个厂区综合能耗下降19.8%,生产率提升30%。

要围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现代测量体系、先进标准体系、高质量认证检测服务体系。围绕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建设国家质检中心、产业计量中心、标准创新中心等重大质量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保、质量、安全等指标的硬约束,用好计量标准、认证检测、生产许可、能耗评价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减少无效供给,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天然的创新主体,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2018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97万亿元,企业投入占比达77.4%,其中深圳市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占全市研发总投入的95%,2018年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万件,连续15年全国第一,在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带领下,深圳连续多年成为福布斯发布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但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4%,全球研发投入前50的企业中,我国仅有华为一家上榜,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制造业质量任重道远。

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创新型企业示范作用。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探索“揭榜挂帅”“技术悬赏”等新机制,鼓励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任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协作群和完整产业链。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制化营商环境,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四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保障作用。机器替代人工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智能制造下可能出现一人操作多台设备甚至“无人车间”,对于一般性操作工人的需求可能降低,但对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高端人才需求则大幅增长。智能制造是看待问题的一种方式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取代人的作用,人才仍是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要求。从总量上看,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从结构上看,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型、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特别是前些年受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挤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影响,制造业领域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制造业相关专业不再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首选,制造业存在“人才断档”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35%。因此,加强制造业领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当务之急,需要多管齐下。

要深化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更加重视理工类学科,推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领域的“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智能制造领域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高层次领军人才。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用工需求较大的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按照企业需求定制培养人才,实现“校门”与“厂门”的精准对接,强化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门类齐全、精益求精的高技能人才。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弘扬工匠精神,让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脱颖而出、大量涌现。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的历史时期,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的创新能力,能否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看能否抢抓智能制造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紧紧围绕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则等强化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和产业博弈中掌握主导权,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