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河北省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平台!
高级搜索
选择分类:
关 键 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速递 > 技术性贸易措施专栏

生效百天,RCEP东风拂面暖意来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11 15:17:27来源:国际商报浏览次数:278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已满百天。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正在为区域经贸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其中让企业受益最大、被企业集中“点赞”的条款都有哪些?在推动区域内部贸易投资增长的同时,RCEP还将对全球产生哪些外溢影响?中国要想进一步用好协定,让RCEP红利得到最充分的释放,接下来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回顾RCEP生效百天成绩单,展望RCEP东风浩荡前路。

专家圆桌

霍建国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刘英奎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

潘南山 普华永道中国国际贸易服务部合伙人

刘 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1

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RCEP被业界寄予厚望,目前该协定生效实施已有百天,对于中国而言,协定是否已经带来比较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霍建国:RCEP已自今年1月1日开始生效,从前两个月的贸易数据看,产生了一定的贸易扩大效应,但尚不十分明显。不过,接下来随着形势的发展,RCEP区域内贸易的增长将呈扩大之势,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预计随着宏观经济逐步向好,国内需求和贸易的活跃度将进一步上升。加之国务院和各省区市对用好协定高度重视,中国企业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密切同RCEP各成员国的贸易往来,中国同区域内国家的贸易发展必将进入增长的快车道。

二是欧美经济在复苏中出现了高债务、高通胀和产业链供应链紊乱等问题,加之俄乌冲突影响,欧美正面临滞胀和经济收缩的威胁,市场需求受到一定的压抑。

三是东南亚各国经济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各项经济指标趋于稳定,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对促进区域内贸易的扩大将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相信随着RCEP红利的不断释放,区域内贸易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机遇。

刘英奎:从中长期看,RCEP中关税减让、贸易便利化等有关规定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大利好,将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目前中国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不同国别、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海关数据显示,1-2月,以人民币计,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3%。其中,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额增长10.6%,中日贸易额增长4.9%,低于平均水平。贸易额增长较快的则包括:中柬增长36%,中印尼增长35.8%,中澳增长22.3%,中韩增长14.9%。

从产业角度看,贸易创造效应较大的产业应该是过去关税水平较高、对外开放度较低的领域,比如农业,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会稳步提升。

潘南山:RCEP作为稳外贸、稳外资的有力抓手,贸易创造效应比较明显。从国家层面看,RCEP的实施促使国内主要城市,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城市,在此前已与RCEP成员国建立牢固的经贸关系的基础上,经贸往来更为密切。RCEP的实施会进一步加速产业、人员、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促进国际竞合,进而成为此类城市产业更新与升级迭代的助推器。从企业层面看,RCEP为企业带来了实际的关税减让优惠并提高了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切实增强了企业的成本优势并加速了货物在RCEP成员国范围内的流动。

获益于前期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宣传、培训,运用RCEP规则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国内许多企业在RCEP实施前做了充分准备,并在实施后即刻申领了原产地证书或出具原产地声明,有效提高了出口产品在其他RCEP成员国市场的竞争力。

刘 英:RCEP生效给中国带来了贸易创造效应,且效应还将进一步释放。到2035年,RCEP预计将带动中国进出口超过10.85%,拉动经济增长近5个百分点,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RCEP带来关税减免,带动中国与成员国的进出口增长。二是RCEP带来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扩大中国与成员国的双向投资。三是RCEP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推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2

从业界目前的反响来看,RCEP中效果最为显著、最为业界所称道的条款有哪些?

霍建国:从RCEP的内容看,除了货物贸易降税安排和服务业开放承诺等实质性利好外,最大的创新和亮点应属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条款,其最大限度地结合了东南亚各国的生产和贸易实际,条款的应用不仅是对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的创新,更将有力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充分发展,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条款。

刘英奎:一是关税减让条款。根据协定,90%以上的税目最终将实现零关税,其中,中国-东盟、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几对重要的贸易伙伴立即降至零关税的商品项数占比均超过65%,中国-日本、中国-韩国零关税占比分别为25%、38.6%。关税减让降低贸易成本,有利于带动上下游需求、扩大产品进出口。

二是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条款。该条款使得产品的原产地价值成分可在RCEP成员国之间进行累积,赋予生产、贸易企业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产业链布局等方面更大的灵活度,为企业带来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效应,进一步深化各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在这条产业链上,可以叠加东盟国家价格低廉且数量充足的劳动力及优惠投资政策、澳大利亚等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中日韩等国强大的生产加工制造能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整合各国优势资源,推动产业链延伸,完善上下游配套,搭建起更加完整、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价值链。

三是贸易投资便利化条款。经核准的出口商声明、原产地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等条款将大大提高企业的贸易便利化程度,产品原产地的预裁定制度和快速通关安排等海关程序也可大幅缩短企业物流交付时间。比如,中国在RCEP中首次承诺对快运货物、易腐货物等争取实现货物抵达后6小时内放行,一般货物48小时通关,从而降低贸易企业综合成本,促进货物在RCEP成员国内流动。

潘南山:根据目前我们的了解,RCEP中的以下条款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红利,并持续为业界所关注:

一是货物贸易关税减让承诺。在RCEP框架下,其对既有的东盟与其他5国分别签署的“10+1”自贸区协定进行了升级并逐步统一标准。此外,中日、日韩亦通过RCEP首次建立FTA关系。由于中日韩三国GDP占全球总量1/5以上,RCEP的关税减让切实给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二是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这是RCEP中最具价值的规则之一,企业可合理利用多个成员国的中间品,达到RCEP对RVC(区域价值成分)或VA(产品增值)的要求,使得获取优惠关税的难度大幅降低,企业的获得感大大增强。

三是原产地自主声明模式。根据RCEP的规定,各成员国自协定生效之日起即可采用原产地证书和经核准出口商自主声明两种认证模式,并将于协定生效后10年内自主实施无门槛的出口商自主声明。RCEP实施后,经核准出口商自主声明认证模式的广泛运用将极大提升原产地认证程序便利化水平,有效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提升通关便利程度。

刘 英:最为显著和最为业界称道的条款有以下几类:

一是关税减免条款,体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此外,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条款,体现在投资、电子商务等领域中,如取消对跨境投资的企业规模限制、通关便利化措施等,将极大提升RCEP成员国的贸易效率。

二是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条款,将增加RCEP域内的生产,提升RCEP的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而带动经济增长。

三是新金融服务等条款,RCEP首次引入新金融服务等条款,有助于促进成员国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助于普惠金融发展。

3

RCEP在推动区域内部贸易投资增长的同时,还将对全球产生哪些外溢影响?

霍建国:RCEP的生效除带动区域内贸易的乘数效应外,也将进一步带来贸易的转移效应。贸易的扩大必将带动生产、就业的扩大,生产就业的扩大将带动物流和消费的扩大,进而使区域内整体经济规模有所扩大,其进口的规模也将随之扩大,从而形成溢出效应。

刘英奎:一是增强了各国捍卫经济全球化的信心。RCEP的签署及生效增强了各国继续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信心,为各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发展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

二是将强化东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以RCEP成员国为核心的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强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RCEP的生效将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打造“RCEP+”的自贸协定,将有利于中欧投资协定的继续推进,也将为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并为建立亚太自贸区(FTAAP)提供实现路径和推动力。另外,RCEP经贸成果的逐渐显现将进一步巩固成员国贸易的黏性以及亚洲地区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加大亚太地区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分量。

潘南山:RCEP成员国人口数量、GDP规模和出口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1/3,且覆盖东亚地区主要国家,其在推动区域内部贸易投资增长的同时,亦会在全球贸易领域产生如下影响:

一是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在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中美贸易摩擦仍未结束、乌克兰危机局势尚不明朗等特殊国际形势下,RCEP的实施释放出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强烈信号,对于提振各国信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意义重大。

二是吸引更多亚太经济体加入RCEP。据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在今年1月中旬正式提交了加入RCEP的申请。我们认为,RCEP实施后带来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将吸引更多的亚太国家或地区加入,从而进一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促进的良性循环。

刘 英:首先,RCEP将推动东盟及中、日、韩、澳、新间的区域贸易和投资增长,进而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产生正面溢出效应,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其次,RCEP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等的实施,将带动RCEP各成员国营商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来自域内和域外的投资,进而促进全球的跨境投资和经济增长。

最后,RCEP将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风险。

4

RCEP功在当代,利在长远。中国要进一步用好协定,让RCEP红利得到最充分释放,接下来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霍建国: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充分用好RCEP,全面加强同各成员国的经贸投资合作。对此,国务院已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相关部署,商务部也多次进行了全面的培训,目前最重要的是企业应行动起来,就加强同区域内成员的贸易投资合作做好规划并付诸行动。

建议企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熟悉协定内容,贸易企业应重点熟悉货物贸易降税的有关安排,有针对性地做好进出口工作。二是加强同区域内原有客户的沟通和协作,相互配合开展好新的洽谈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三是认真研究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生产安排和备货,同时要注意保证产品质量,树立中国出口产品的良好形象。四是有投资条件的企业应熟悉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条款,有针对性地做好投资策划工作和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积极物色投资合作伙伴和投资项目,特别要关注物流配送体系的投资,积极探索建立供应链体系或海外仓配套设施,由贸易逐步发展到投资是跨国公司的基本标志。

刘英奎:一是深入开展RCEP研究,加大宣传阐释力度;加强企业调研,密切跟踪RCEP实施效果;分行业开展培训,提高协定利用率,助企把握更多国际经贸合作机会。

二是帮助企业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选择最优协定税率。如何在众多自贸协定中选择最优惠政策,是外贸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商务部在前期建立和完善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平台功能,全面提供中国自贸区关税查询。此外,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研发了“经贸规则计算器”,实现不同自贸协定项下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查询和针对RCEP的原产地享惠条件智能识别,帮助企业比较不同经贸协定的税率高低。

三是引导企业在RCEP成员国优化产业链布局。中国外贸已步入规模与质量兼顾,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整体提质增效的新发展阶段,强化产业链价值链区域化、短链化,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内外部挑战、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有关部门应引导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国际业务管理水平,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

四是进一步加大“引进来”力度。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加大吸引跨国公司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新兴产业在华投资力度,扩大产业国际合作;同时积极从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等RCEP成员国引进先进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抢抓机遇补链强链。

五是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商务部、海关总署、中国贸促会等应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全面提升RCEP签证业务,大力培训签证员、增设签证点,积极推进RCEP企业自主声明制度、贸易货物“预检验”制度,实施进出口商品“即报即放”、鲜活农产品“即验即放”、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运抵直装”,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六是引导建立企业RCEP项下合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国贸促会作用,引导贸仲委、海仲委以及具备资质的涉外律所为企业提供仲裁、调解、知识产权保护等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全方位提高实施协定的质量。

潘南山: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一方面继续加大相关培训力度,指导帮助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利用RCEP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优化供应链,熟悉协定内容和成员国关税减让情况,熟练掌握原产地证书申领程序、证明材料等要求,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参与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研讨会、论坛等形式,促进国内企业之间分享获得RCEP红利的经验,探讨新规则、新业态、新机会。

刘 英:一是解读和把握好RCEP带来的机遇。要将RCEP条款及效应充分地给企业和地方政府解读清楚,并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把握好RCEP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特别是要掌握好分阶段、分国别的减免税以及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等内容。

二是把握好RCEP带来的贸易投资合作新机遇。RCEP首次在中日和日韩之间建立了自贸关系,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把握好RCEP给中日韩贸易所带来的空前机遇,加快建立稳定开放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是应对RCEP落地带来的挑战。RCEP落地生效后,区域内的关税和投资壁垒都将降低,资金和产业均会更多向着综合成本低、营商环境好的地区转移。因此,各地只有着力完善营商环境,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提高地方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方能在竞争中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