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发布时间:2019-06-05 09:54:39来源:河北日报浏览次数:656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必须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放松,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稳扎稳打、深入推进。
要从实际出发,破除制约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积极深化区域分工,实现由产业分工向产业链分工转变;
不断创新协同模式,实现由利益冲突向利益共享转变;努力完善动力机制,实现由外在推动向增强内生动力转变;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由简单链接到深度融合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
寻突破的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下更大气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深入推进产业协同发展。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深化区域分工:由产业分工向产业链分工转变
5年多来,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明显。河北积极主动承接了一批属于非首都功能、
已经不宜在首都发展的产业。如北京现代第四工厂项目在沧州建设投产,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90多个北京生物医药项目落户,曹妃甸累计签约北京项目300多个等。
从服务业看,北京大红门、天意、动物园等批发市场搬迁到河北,北京一些企业也落户到了天津。从实际看,
很多产业转移主要是产业平移,属于产业分工或产业内分工的调整与优化,协同效应远未发挥。
未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重点要由产业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业链分工转变。
这是因为:一方面,属于产业分工的企业转移完成后,需进一步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只有根据京津冀禀赋差异来进行产业链分工,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由产业分工向产业链分工转变,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细化产业协同目标。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瞄准构建京津冀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大目标,
充分发挥京津冀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对京津冀三方的总体定位,制定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分步目标和详细目标,并按照目标对三方承担的责任、
任务进行分解,分步推进,实施量化考核。
构建多样化产业链条。虽然产业链分工可以全球化布局,但因为交通、商务、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近距离布局产业链仍是主要形式。所以,根据比较优势在京津冀区域内构建一批产业链条意义重大。一方面,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要大力发展“北京研发、河北转化”产业链模式。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我省产业体系比较齐全、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
为构建多元化产业链条提供技术支撑。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目前京津冀存在一定比例的传统产业,从国际经验看,传统产业有稳定而持续的市场,
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创新,既能使传统产业保持较强竞争力,也能生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将传统产业升级作为重点之一,解决传统产业升级的技术缺位问题,
以工艺、产品、组织、服务等实用创新为内容,构建京津冀传统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使其成为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协同模式:由利益冲突向利益共享转变
由于产业协同与GDP、财政收入、税收、工资收入等经济指标高度相关,
如何协调利益成为产业协同发展的难点。
从实际看,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将产业协同中的利益冲突转变为利益共享是必然选择。
探索共建共享的产业发展载体。适应现有体制下对利益分享的需求,探索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
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核心是如何共建、共享,满足各主体的利益诉求,
形成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力。
在这方面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实践中形成的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应积极借鉴推广。
构建京津冀现代产业组织。构建现代产业组织,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现代产业组织的形态主要有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产业链条、产业生态圈等。
现代产业组织调节属于市场化行为,能够形成市场化的稳定协同机制,比行政推动更有效,更可持续。
通过构建现代产业组织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除了市场调控、政府调控之外,
现代产业组织成为经济调节的“第三只手”。加快构建京津冀现代产业组织,借此来优化配置资源、
组织专业化生产,可以将分散的三方企业、产业紧密联结起来,形成基于比较优势、
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
完善动力机制:由外在推动向增强内生动力转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初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主要依靠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
这从本质讲是属于外力推动。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应不断完善动力机制,遵循市场机制优先、政府有效引导的原则,
不断增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是最直接、有效的推动力。
可以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目标、
任务等进行分类,对适合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要充分尊重市场、发挥市场作用,
形成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有效组合。
政府部门要强化市场思维,着力提高利用市场规则、
市场方法来破解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更好效果。
推动外生动力内生化。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落脚点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所以,
实践中应以增强产业协同各主体内生动力为导向来设计政策措施,充分考虑产业协同各主体的实际利益,
激发产业协同主体的主动性,形成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建立完善推动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党中央对此非常重视,
专门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京津冀之间也建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席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推动机制。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要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并在实践中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进行完善,
为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公共服务平台:由简单链接到深度融合转变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撑,构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对促进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最初是以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加工、产品检测等技术服务为主,
后逐步扩展到提供信息、
咨询、培训、管理提升、市场开拓等综合服务,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全程、
“交钥匙”服务。从实际看,
目前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协同作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重要内容,很多还停留在签订协同协议、
建立网络联接、
实现一般性共享等方面,距深层次的协同——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共建共享还有较大差距。
从本质上讲,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初始投资较大但边际投入并不高,
推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由简单链接到深度融合转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统筹谋划资源配置。在现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
将分散的资金统筹使用,对信息化建设、
技术服务设施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统筹规划,这样既可节省资金,又可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应。
积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借助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之机,
加快缩小京津冀区域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水平差距,
促进京津冀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增强京津冀区域吸引产业发展要素的整体能力。
统筹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京津冀区域要统筹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基础设施,
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重点是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等方面统筹谋划,
共建共享,增强京津冀现代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