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按摩器具产业面临问题和建议
作者:发布时间:2021-08-11 14:50:26来源:国门时报浏览次数:1516
按摩器具行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21世纪按摩器具产能向中国转移,得益于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我国迅速成为全球按摩器具的研发与制造中心。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居家成为常态,出行减少了,在家时间增多了。部分海外企业对员工的办公用品有一定额度的报销或补贴,同时政府也会发放补贴支持刺激经济消费。在全球“宅经济”的刺激和影响下,国际市场上对按摩器具等居家使用的电器产品、保健产品的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
按摩器具作为我国医疗保健行业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凭借着长久的行业沉淀和持续的产品创新,顶住了疫情压力,抓住“宅经济”和生活健康化需求机遇,在逆境中实现了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出口在止跌回稳后反弹向好,出口优势不断稳固。2020年,我国按摩器具出口额300.61亿元,同比增长42.93%,增速同比提高20.98个百分点;出口数量3.25亿台,同比增长32.18%;出口价格平均为92.54元/台,同比增长8.13%。今年上半年,出口额191.91亿元,同比增长72.18%;出口数量1.94亿台,同比增长68.7%;出口价格平均为98.92元/台,同比增长2.06%。
在按摩器具行业出口实现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下,也面临着国外市场依存度较高、核心竞争力不足、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等风险隐患,亟待引起关注。
一是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国外市场依存度较高。我国是全球按摩器具最大出口国,出口市场也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2020年,前十大市场的出口金额合计达33.08亿美元,占比超过76%,对亚洲、北美、欧洲等三大出口市场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了23.6%、57.23%和54.14%。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市场对中国按摩保健器具的需求强劲。美国作为我国按摩器具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额达13.13亿美元,同比增长56.2%。目前,按摩器具在海外发达国家市场的渗透率普遍在15%左右,但在我国渗透率仅有1.5%左右,我国按摩器具行业产品的出口比例较高,对国外市场依存度较高。如位于福建的某电子公司有将近50%的产品是出口到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往往会受到出口国家或地区经济形势、贸易政策、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客观上也增加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二是行业标准制定滞后,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按摩器具行业标准主要集中在按摩椅、按摩垫、注水式足部按摩器等三类产品,其中以按摩椅较为完备,主要有《商用按摩椅通用技术规范》《商用按摩椅安全与环保要求》等。随着人工智能、健康管理及时尚元素等趋势的兴起,以及按摩机器人、4D按摩椅等新产品涌现,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的创新周期大大缩短,迭代速度不断加快,相较之下行业标准的制定仍显滞后。同时,出口的产品仍以仿制、中低端产品为主,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依赖较大,大部分生产厂家只能赚取产品价值链最底端的加工费。以按摩椅为例,日本的按摩椅技术已经具备专业级按摩师的素质;欧美按摩椅的机芯则具有超长耐久寿命,达到了无故障运行时间超3600小时、综合寿命20000小时的国际行业标准,而我国除了奥佳华、傲胜的按摩椅产品有覆盖到单价30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外,其余多数还是聚焦于中低端市场。此外,2020年下半年,韩国消费者院抽检了3款按摩椅产品,发现这三款产品均存在着伸缩部位并未安装传感器或传感器不灵敏等严重安全隐患,一旦身体被夹住时,极容易被夹伤,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骨折。据悉韩国的按摩椅产品多为中国贴牌生产或出口,该事件也可能影响到我国按摩器具产品出口到该国。
三是技术壁垒层出不穷,出口门槛逐步提高。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进口保健器械有着非常规范的管理规定。如韩国于2020年8月修订了电气电子和车辆资源流通法案执行法令,将按摩电器、足疗器具列入符合危险物质最高含量的电气电子产品中,该法令在2021年1月生效;美国将有治疗功能的按摩器具列入医疗设备管理,我国出口的医疗设备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拒绝入境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产品未按要求提供产品信息,产品质量不符合美国标准等;新版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EU2017/745)于2021年5月26日正式生效,主要变化包括医疗器械的范围扩大、设立中央电子资料库提升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增设产品识别码等,新规将对进入欧洲市场的医疗器械实施更严格的限制,对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关建议出口企业:一是聚焦国际国内双循环,增加内销市场的开发力度,并积极布局和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的目标市场;二是传统优质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多年积累的质量、品牌、服务等优势,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携手做大蛋糕,使新品牌、新模式的加入符合行业发展规范;三是行业协会夯实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尤其是筋膜枪、眼部按摩器、蒸汽足浴盆等新兴产品的行业标准,从源头管控产品质量,规范市场行为;四是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密切关注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新动向,建立并实施现行良好生产规范和基于风险分析的预防性控制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