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智聚众力打造命运共同体
作者:发布时间:2017-04-25 16:12:08来源:中国经济网浏览次数:589
自2013年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建设的进度和成果都远远超出预期。随着“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化理念为行动、变梦想为现实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即日起,《经济日报》将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主题,以专版形式推出“一带一路”特别报道,为读者展示“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早期收获的实现,再到相关理念与制度的构建,3年多来,这个吸引着全球目光、承载重大使命的宏大构想,实现路径越发清晰,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并倡导“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概念,由此拉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序幕。
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紧密相连,互通有无、互相促进继而实现共赢,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诉求,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诉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谋求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战略抉择,已成为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中国智慧和方案的集中体现。
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部署之一,“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优化的三大战略。与以往国际经济合作形式相比,“一带一路”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远,特别是在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五通”模式时,将政策沟通列在首位,这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和保障。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也较为多元,加强政府间合作、做好政策交流对接,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该负责人表示,“政策沟通”将以高层互访为引领,一方面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着力推进双边、多边合作,增进政治互信,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政策交流机制和联动机制;另一方面也通过政策对话和协商,深化经济合作,增进政治互信,力求达成合作新共识。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充分交流对接,本着求同存异的理念,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及时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表示,政策沟通的目的在于增进共识,构建政府间多层次经济战略、宏观政策、重大规划等对接的良好机制,形成更为巩固的“命运共同体”。
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角色正发生深刻变化——从全球化的追随者、参与者,成长为推动者、倡导者和引领者。在这关键节点上,“一带一路”倡议顺势而出,为全球化进程放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丝路基金董事长金琦看来,“政策沟通”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国际层面的广泛共识、政府层面的战略对接和企业家层面的创新与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这不仅需要各国政府制定战略规划,更需要通过建立双边多边框架,完善制度设计,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金琦说。
合作成果好于预期
2016年9月13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首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明确了中蒙俄三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资金来源和实施机制,商定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提出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先推进三国毗邻地区次区域合作。
“三国国土面积占全球的21%,人口占20.7%,GDP占16.6%,其合作将对区域发展乃至全球经济走势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之一,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将有利于增强协同发展能力,在更大范围内激发经济增长活力,释放出更多的制度合作红利。
据悉,“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之初,中国政府就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还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框架。3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不断推进合作,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区域与跨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是快速的,成果好于预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先后与沿线国家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以及70多份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间合作协议,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亚太经合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相关决议和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据介绍,除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外,“一带一路”建设还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实现了对接合作,与欧盟的“容克投资计划”等达成对接共识。2016年,“一带一路”还实现了与沙特阿拉伯的“2030愿景”、埃及的“振兴计划”、伊朗的四大走廊及跨境走廊对接,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同捷克、波兰、乌兹别克斯坦、文莱等国及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战略对接。
互为依托联动发展
尽管“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建设成果也惠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但“一带一路”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如意识形态分歧、人力成本高企、贸易壁垒增加等风险与挑战,客观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政策沟通的深度、广度乃至具体形式。
正因为此,“一带一路”建设3年多来规格最高的论坛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被国际社会各方寄予了厚望。据悉,论坛将在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进展、展现早期重要收获成果的基础上,共商下一阶段合作举措,力求通过加强各方战略对接,深化合作共赢,实现联动发展。
“期待各方一道,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论坛筹备工作负责人、国务委员杨洁篪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悉,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首倡者,下一步将与沿线国家一起,在现有各类机制平台的“瓶子”中装入“一带一路”的“新酒”,推动相关重点领域和合作的深入开展,注重发挥全球各类多边、双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的作用,在提升分工效率、降低贸易壁垒、优化投资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各方发展互为依托、相向而行。
在机制方面,中国将在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与有关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双边合作规划编制,不断完善双边工作机制,细化共建“一带一路”的方案和路线图,并以此为起点,推动共建一批合作示范项目,让双边合作沿着“一带一路”迈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中国还将继续发挥好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阿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更加重视各类智库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智力支撑作用。
今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此前的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上,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将“一带一路”倡议载入联大决议。对此,专家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认同与支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独唱”,它演绎的将是更为美妙动听的“大合唱”。